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讲,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新时代至今,放眼山西,坚持问题导向、行动导向、开放导向和全面创新的导向,旗帜鲜明地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三晋大地春潮涌动,人心思进,活力迸发,一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山西为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进行一场学习的革命、思想的革命、工作的革命。
☆兴改革之生机,除痼疾之弊结,推进善治山西
改革是针对旧的、不符合时宜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弊端而进行的重大调整,使其进一步契合工作运行与人民诉求的需要,并在动态中保证社会潜力的有效迸发和社会资源的集约配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对山西寄予厚望,赋予山西转型发展、综合改革难得的机遇。全省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就是要在各层级系统、各行各业、全省人民中来一场荡涤思想尘埃、激发意志的观念大洗礼,来一次扫除思想障碍、破旧布新的头脑大风暴。只有这样,山西才能继续坚定地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改革再出发开放迈新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全面小康路上跟跑并跑、绝不掉队。
省委、省政府正以持之以恒的政治定力、对民负责的觉悟初心与踏实奋斗的力量使命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集聚创新活力,创造善治的“山西模式”、创新善治的“山西方案”。因此,为实现善治,山西必须以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面貌,坚持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改革改变传统依煤而起、因煤而兴的发展模式,纵深挖掘并持续培养各个产业、各个区域的能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将城市与农村、吕梁山和太行山地区以及交通方便发达的平川地区纳入发展轨道,实现文化旅游、新兴科技等产业的并行前进、多点开花;加快机构改革的步伐,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方式的信息化,促进工作行事的集中、统一和高效,权力使用的审慎、规范与透明;促进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有效转变,尊重市场导向与价值规律,给予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加切实的发展权益;开展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系统整治污染、协调增绿扩绿,保护自然生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山西。
☆活思想之潜能,锤行动之本领,构建创新山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也有可能因其所具有的超前性而提出改变、完善社会存在的发展进路。社会意识的勇敢发问,思想的解放创新,极有可能带来利于现今、惠及长远的重要转机。新时代,山西改革再深入、创新再发力、开放再提质,举措再强化,根本的关键在于思想破冰,实现思想的再解放。不仅仅在思想观念领域上要再解放,还要充分扩展到全省“人”的精神状态再释放,解放意志和胆量、释放活力和激情。“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首先是解决思想解放问题,思想再解放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意志、转变思维、打开眼光、开放胸怀、加速步伐。
行动的先导是思想,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不停步是一种精神境界和政治站位。僵化保守、因循守旧、封闭狭隘、资源依赖、随遇而安、庸懒散漫,不应是也绝不能是山西的“标签”。所以在思想观念及行为习惯上,要摒弃贪图安逸、骄傲自满,封闭麻痹、持续观望,更要秉承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登高望远、敢闯敢试、勇于革新、永不僵化、求真力行的精神状态不但可以转化为攻坚克难、居安思危的坚强意志,而且可以转化为推动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束缚,用创新性的思维引领创新性行动、培引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生态,使全省人民拥有自信自觉的创新意识、增强省内各区域和各行业的创新本领,全覆盖形成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驱动的创新集群网络。
☆通内外之交流,升观世之格局,塑造开放山西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交流、交织、交融频繁,以合作共赢为主旋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学互鉴。山西发展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开放不足。山西是“一带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建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大定位和使命。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力度,加快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进度,加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程度,增加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效度。山西在钢铁生产、机械制造等方面具有优势与潜力,应将山西制造与山西创造推广至全世界共建共治共享;强化文化交流,传承晋商开放基因、讲好山西故事,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人民来到山西、体味山西。
改革创新聚众志,奋发有为开新局。“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深刻诠释了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实现转型发展与历史性飞跃的坚定决心与坚实行动,提振了三晋儿女探索新出路的精气神,在三晋大地汇聚起追梦奋斗、振兴崛起的磅礴力量。(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190326/2884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