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出版的《山西日报》评论版,发表了题为《让更多青年学者“喜筑巢”》的评论员文章,聚焦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措落实情况。
在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过程中,我校党委坚持集中研讨寻对策、领题调研求突破、检视问题强整改,“找差距、抓落实”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效,文章中提到的“坚持公房资源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具备科技创新潜力的青年学者倾斜”就是一个具体体现。
文章指出,一次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对人才的重视和呵护,不在于说得多么好,而在于做得怎么样。《太原理工大青年学者“喜筑巢”》发表后反响热烈,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原因就在这里。今后,学校党委将继续聚焦主题主线开展学习、深入谈心谈话、梳理检视问题、抓好问题整改,进一步巩固主题教育各项成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全文如下:
一次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对人才的重视和呵护,不在于说得多么好,而在于做得怎么样。《太原理工大青年学者“喜筑巢”》发表后反响热烈,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原因就在这里。这篇报道刊登在11月14日的《山西日报》上,说的是该校针对公房资源分布不均衡、效能发挥不充分的现状,大力推进公用房使用管理改革,坚持公房资源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具备科技创新潜力的青年学者倾斜,于盛旺团队成为首批受益者之一,目前全校已整合公房资源1万多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公房使用的整体效能。
为引进和留住人才,最常见的是增加收入、解决住房,提供不菲的安家费用、优厚的收入待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等,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别是改善办公条件并不多见。可实际上,后者同样为人才所看重,是创优人才环境的重要部分。“学校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研究条件,我们真的很受鼓舞。自从9月份搬到这里,我们一天也没有休息,就想抓紧时间多做点事。”于盛旺站在大开间、现代化的崭新实验室里高兴地说出了这番话。可见,有一个好的科研环境是多么重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代诗人杜甫痛斥安史之乱,道出了众多读书人的心愿。太原理工大深化改革,让一些逼仄的实验室成为“广厦”,堪称“大庇青年学者俱欢颜”。之前,于盛旺团队是在一间由锅炉房改造的实验室里,历时6年艰苦攻关,首创煤层气人工合成金刚石,为山西煤层气资源找到了一个“论克拉卖的价值链”。而今,随着全校新实验室的面积由原来的2100余平方米扩大到3300余平方米,还高标准建成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他们告别“陋室”,喜迁“新居”。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变化发生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是太原理工大党委坚持集中研讨寻对策、领题调研求突破、检视问题强整改,“找差距、抓落实”的结果。今年9月,该校在明向校区科技楼首批为于盛旺团队安了“新家”,同时受益的还有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该实验室瞄准新型传感器及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前沿,集聚了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青年才俊,承担了35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
更令人欣喜的是,下一步,太原理工大还将调配出9000平方米,着眼于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而调整组建的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高性能镁合金及其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研发基地等机构,更好满足用房需求。而随着周转房项目加紧建设、幼儿园等配套建设项目业已开工,用不了多久,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就可以入住明向校区,更加方便地工作和生活、探索和创新。好事桩桩,“筑巢”连连,怎能不让青年学者喜从中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诗人龚自珍道出了对人才的热切呼唤。为此,既需要打破常规,对人才充分信任、委以重任、大胆使用,也应当像太原理工大这样,尽可能创新做法、创造条件、创优环境、创出活力。良禽择木而栖,待遇优厚固然为人才所看重,但有利于搞科研、出成果的工作环境,更为人才所需要。所以,爱才、惜才、用才,真的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栽下梧桐树只是第一步,“筑巢”还须“暖巢”,“引得进”还须“留得住”。否则,就谈不上引才有道、用人有方,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191119/412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