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校内通知
  • 智慧校园
  • 校园邮箱
  • English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理工要闻 >> 正文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理工要闻 >> 正文

理工要闻

太原理工大学

校长孙宏斌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会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14 来源:教务部 作者:教务部

编者按:

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启动实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5月12日,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对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深刻审视,意义十分重大。在线上评估启动会上,校长孙宏斌结合学校概况、创新举措及成效、补充说明等三个方面,向评估组专家作了工作报告。

报告全文如下:



校长孙宏斌在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线上评估启动会上的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太原理工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成立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办学底蕴深厚。1953年成立太原工学院,山西矿业学院等先后融入。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再次以优秀成绩进入“双一流”建设第二期。123年的办学历史展示了学校不断自我革新、勇于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写道,“1956年,以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太原工学院等为代表的多科性工业高等院校,构成了我国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凸显了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校训“求实创新”深入人心,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三十余万名优秀人才。校友群星璀璨,涌现了一批学术大师,如:著名教育家、太原工学院首任院长赵宗复,中国石油之父孙建初,前寒武纪地质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曰伦,以及多位两院院士等;各行各业翘楚,如:原山西省省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晋能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彪,巍华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主席、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主席团主席陈进强等。

如今,学校已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覆盖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教育、管理、艺术、交叉等学科门类,为“宽口径、厚基础”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学科基石。

学校明向、迎西、虎峪等校区占地面积约32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现有83个招生专业、36个一级硕士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交叉专业博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5245人,其中本科生33107人。学校师资雄厚,教职工3914人,其中专任教师2741人。拥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各类国家级领军人才60余名。

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开放式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研究型和应用型多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办学目标,学校制定了五大发展战略,十大工程和十大改革,全方位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 创新举措与成效

(1)“党建引领+五育并举”,铸就大思政育人模式新生态

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目标。

在党建方面,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树立党建品牌。“德智体美劳五育”分别从大思政、强基础、贯通式、全方位、三结合五个维度实施,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五育并举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德育方面,学校构建了培根铸魂的大思政格局,谱写了立德树人大文章。传承了我校原教授、全国知识分子楷模栾茀的精神,2024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5年获全校高校大思政课优秀案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弘扬山西独有的太行、右玉、吕梁、刘胡兰精神,推行“实景式”思政课,率先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必修课,夯实思政实践育人;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四位院士带头开设了系列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理想抱负。

体育是我校的育人品牌,构建了“基础课+俱乐部+联赛+体质测试+运动校园跑”贯通式育人体系。除了必修体育课,其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覆盖了全校80%的学生。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男子篮球CUBAL、足球CUFL“双冠”学校。每逢重大体育赛事,万人空巷,“陪太理 拼到底”的口号响彻全国,孕育出太原理工“永不言败”独特精神气质的育人大平台。

在美育方面,以弘扬三晋独特文化为核心,构建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成果展演“全方位”美育体系,艺术类课程年选课2万人次,社团文化节活动异彩纷呈,学生年均参与人数3万余人次,参与率80%以上。我校师生受邀参演2025年央视《戏曲春晚》,展现三晋文化的原创系列舞蹈作品,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好创意音乐舞蹈专项赛;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首次实现了我国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回归,助力三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劳育方面,构建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 “三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2021年以来,学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40万小时,活动人次约25万。“螺丝钉之家”用35年的坚守与奉献,铸就了一座永不生锈的精神丰碑,获批中宣部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2)“立足区域+服务国家”,开创使命型人才培养新格局

学校紧密对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以及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和国家使命,教育人才创新一体推进,2023年由谢克昌院士等牵头,学校作为第一单位获批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在南极秦岭站建设了全球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推动国家在极地能源领域实现绿色科考,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爱国、求实、创新、拼搏”南极精神,为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坐标,多次参加极地科考的王煜尘同学获得2022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大学生”称号。

学校承担援疆使命,推进教育援疆、育才润疆、智库赋能新疆高质量发展,每年招收新疆班学生100名,黄庆学、金智新、吴光辉三位院士牵头成立了新疆智能装备研究院,服务新疆“八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国家高端装备自主化、智能化、绿色化战略需求,2023年由黄庆学院士牵头,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

(3)“学科牵引+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化专业建设新矩阵

在两轮“双一流”建设期内,学校一张蓝图绘到底,紧密围绕“煤基资源清洁低碳高效开发与利用”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双一流学科群,支撑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以及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建设,在国家“双碳”战略主战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科发展遵循“从游论”,大鱼前导,小鱼从游。以双一流主建学科“化学工程”为牵引,以矿业、机械、材料、安全、电力等培育学科为支撑,其他学科跟随发展。学校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A类学科零的突破。2024年工程学学科挺进ESI全球前 1‰,国际排名第258位,实现了山西省历史性突破。

学科牵引,分类培养,形成通专融合的复合创新型人才、项目驱动的卓越创新型人才、本研贯通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目前有2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共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56位。现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5个,省级卓越拔尖试点专业1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1门,位列全国高校第 84 位。2021年两部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4)“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构筑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学校作为申报书编写组长单位,为推动怀柔实验室设立山西基地做出了关键贡献。2022年山西省成功获批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这是全国首个正式获批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学校与怀柔实验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人员互聘,学校教师主持了多项国家任务,成为山西省科教融汇的典范。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反哺教学,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依托,将学科前沿、产业发展前沿、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写入教材、教案。2024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来自教师科研课题、工程项目占比为75.16%。

学校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省级32个,服务于课程教学、专业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阳升教授依托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本科生中开设“阳升工程力学实验班”并担任班主任,利用优质科研资源,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组建“金属成形技术与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太重集团组建“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山西潞安矿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七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还与企业共建了70个联合研究机构、40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与华为、太钢等企业开展了267个产学合作项目。

以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为引领,构建了“项目实践+赛事驱动+基地孵化+文化浸润”育人模式,将工程实践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涌现出了晓明研究室、李卫国机器人工作室、萧英喆机甲工作室等育人创新品牌,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年均1.5万余人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21年至今,在规格最高、影响最大、获奖最难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连续四年斩获金奖,累计获9金14银。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的排位稳步提升,2023年排全国第20名。

(5)“锻造德技+引育结合”,激活高水平师资建设新动能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坚持师德失范“零容忍”。坚持引育结合的师资建设方针,从2017年上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来,共引进1名工程院院士、5名国家级领军人才,自主培养2名两院院士、2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一批教师获青教赛、教师创新大赛国家奖。涌现了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奖获得者和先进工作者,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6)“动态监控+持续改进”,筑牢全链条质量保障新体系

学校不断健全质量动态监控体系建设,修订40余项教学管理文件,明确课堂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质量标准。成立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委员会,健全了章程和议事规则,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审议和督导。

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考试管理,构建“目标-标准-监测-反馈-改进”闭环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调研,对 26 个专业开展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

本科教学经费和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育部抽检合格比例100%,学生评教结果优良率超90%。

202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累计为校内外2814名毕业生提供就业能力培训。学校实施“就业质量攀升工程”,每年有3万余名大学生参与校院两级组织的培训、讲座、大赛等活动。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从94.23%提升至97.56%,用人单位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2022年时任副总理孙春兰到我校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人民日报对我校就业工作的突出成绩予以专题报道。

第三部分、补充说明

1)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过程性考核,构建全流程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出台《太原理工大学本科人才质量提升行动》《太原理工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等制度。

(2)深化“智能+”“+行业 ”,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落实教育部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理念,新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等;修订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智能+ ”和“+行业 ”地位;优化专业结构,拟申请智能制造、智能化工、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飞行器智能制造等“智能+ ”专业;全面推广《大学人工智能基础》通识课程。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智育人生态

加快推进教学基础设施、产学研贯通平台及未来技术创新中心等硬件条件建设。贯彻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工作会议精神,强化AI赋能教育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综上,太原理工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求实、创新”校训,以教育部教育改革精神为引领,以本次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初审:郎 宇

复审:郭 亮

终审:赵国俊

最新动态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