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校内通知
  • 智慧校园
  • 校园邮箱
  • English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太原理工大学

【活动预告】关于举办“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学术报告会的通知——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青年专技组走进太原理工大学

发布时间:2020-12-16 来源:大数据学院 作者:薛晓娟 审核/李灯熬

12月18日下午,大数据学院将在学院九层报告厅举行“电子学会物联网青年专技组走进太原理工大学”学术报告会。届时,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同学积极参加。

报告一

题目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热点综述

时间:2020年12月18日(周五)下午2 : 00

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大数据学院9层会议厅

主讲人简介余文科,博士,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中国电子学会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全国自动化与系统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技术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咨询、标准制定及学术交流工作,曾参与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国家网信办、中国科协等多项战略、规划和文件起草制定,牵头完成了部委委托的近二十项研究课题和委托任务,参与组织编制了《码垛机器人》、《轮式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物联网基础架构》《智慧矿山物联网》、《语义分析》、《抛磨机器人》、《快递机器人》等20余项国家及团体标准,同时还担任中国物联网大会、全国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大会等组委会秘书长。

报告

题目高可信低时延的未来一体化网络

时间:2020年12月18日(周五)下午2 : 30

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大数据学院9层会议厅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工业控制网络、车联网等多种网络形态加入互联网,互联网已经向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发展,并且网络空间承载的应用从消费型应用扩展为生产型应用。由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物理世界的网络映射,安全可信成为一体化网络的必然需求;由于工业控制网络、车联网等生产运行类网络加入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对低时延的需求进一步升级。本报告主要展望高可信低时延的未来一体化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

主讲人简介李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网络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数据中心网络、网络智能和可信任互联网。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担任国家973项目(青年科学家专题)首席科学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报告

题目边缘智能:Networking for AI

时间:2020年12月18日(周五)下午3: 00

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大数据学院9层会议厅

摘要智能边缘通过集成网络、计算、存储等功能,就近提供智能服务,满足低时延、高带宽等需求。我们综合分析了模型训练与知识推断所面临的需求与挑战,提出了Networking for AI的思想,即通过网络的方法(如资源分配、任务调度等)来提高边缘环境下模型训练与知识推断的性能,介绍了边缘智能下的两个科学问题及部分关键技术。通过对边缘智能的研究,推动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带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嵌合运用。

主讲人简介徐宏力,男,特任教授,博导,优青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2002年,2007年在中科大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8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定义网络、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等。近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基金委优青/面上/青年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等项目,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获得过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ICNP等会议的最佳论文奖或提名。

报告

题目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共享

时间:2020年12月18日(周五)下午3 : 30

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大数据学院9层会议厅

摘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安全与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2018年,欧盟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规定了企业如何收集、使用和处理个人的数据;2020年,中国推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强调加强对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管理。那么,从技术的角度,如何保障数据的隐私免遭泄露?互不信任的参与方在协同计算的同时如何保护各方的数据隐私?本次报告将系统介绍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和数据安全共享技术,并以联邦学习、众包数据获取和社交网络图片共享三个典型场景为例详细介绍如何保障数据的隐私。

主讲人简介王志波,博士,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获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安全、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在网络与安全领域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CCFA类论文30余篇,7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荣获IEEE HPCC 2019杰出论文奖和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主持与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受邀担任IEEEINFOCOM、IEEEIPCCC、Globecom、ICC等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程序委员。现为IEEE/CCF/电子学会高级会员,CCF物联网专委会常委和电子学会物联网青年专技组常委。

延伸阅读:

中国电子学会(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成立于1962年,现拥有个人会员10万余人,团体会员600多个,专业分会45个,专家委员会15个,工作委员会9个,编委会1个。中国电子学会总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近200人。中国电子学会(含分支机构)是中国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近5000人。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地方学会组织。中国电子学会是5A级全国学术类社会团体。

中国电子学会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普及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编辑出版电子信息科技书刊;开展决策、技术咨询,举办科技展览;组织研究制定和应用推广电子信息技术标准;接受委托评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技术人员技术资格,鉴定和评估电子信息科技成果;发现、培养和举荐人才;奖励优秀电子信息科技工作者。

中国电子学会的45个专业分会覆盖了半导体、计算机、通信、雷达、导航、微波、广播电视、电子测量、信号处理、电磁兼容、电子元件、电子材料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所有领域。中国电子学会编辑出版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和产品信息类等各种类型的期刊10余种。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电子学会设立了“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优秀人才和优秀科技成果的研究者,鼓励发明创造,激励创新精神。

中国电子学会是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国际污染控制学会联盟(ICCCS)的成员单位;发起成立了亚洲智能机器人联盟、中德智能制造联盟;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创新专委会秘书处、联合国咨商工作信息通讯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日本应用物理学会(JSAP)、韩国机器人和融合技术研究院(KIRO)等建立了会籍关系。

最新动态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