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校内通知
  • 智慧校园
  • 校园邮箱
  • English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太原理工大学

大数据学院邀请清华大学王继良副教授、何源副教授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8-07-19 来源:大数据学院 作者:王利舟 审核/李灯熬

7月18日,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分别邀请清华大学王继良副教授,何源副教授作学术报告,这是“2018年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第6-7场报告。报告由大数据院长李灯熬院长主持。报告会后,王继良副教授、何源副教授分别被授予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发展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王继良作了题为《泛在信号物联网感知》的报告,从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到物联网的感知做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三个工业物联网的感知需求,分别为:基础行为感知、精确动作感知和精准大范围定位和追踪,并就基础行为感知通过行为信息对空间中广泛分布的无线信号产生的不同影响经过特征组合来实现行为定位。对于精确动作感知主要通过相位的高效获取来实现精确的定位和感知,最后关于大范围定位和追踪主要从基于视频的范围定位和感知、基于可见光的定位和感知还有利用光的显色偏振效应实现室内定位做了详细的叙述。

18A08

何源应邀作了题为《无源感知网络并发技术研究》的报告。从生活中部署的大量标签入手提出并行化多个反向散射传输的方法来提高吞吐量,详细介绍了并行解码的方法。从一个标签推广到多个标签,使用IQ时域功能和利用转换概率的方法进行并行解码。

王继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有低功耗网络,无线和传感器网络,移动计算,物联网。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担任IEEE INFOCOM、IEEE RTSS、IEEE ICPADS、IEEE SECON、IEEE MASS、MSN等国际著名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著名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CCF A类期刊和会议上,获得MSN 2016最佳论文奖,《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亮点文章(Spotlight)等奖项。王继良博士有丰富的物联网和移动网络开发和实践经验,是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绿野千传”和“CitySee”的主要系统设计和实现者,其中CitySee包含部署在室外的1200个无线传感器节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

何源,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别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博士学位。何源博士的研究兴趣涉及无线网络、物联网、移动和普适计算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国家电网科研项目、华为创新研究计划、清华-腾讯科研合作项目等共同支持。担任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of Things、Ad Hoc & Sensor Wireless Networks等期刊编委,EWSN 2019、DCOSS 2018、ICPADS 2017/2018、HumanSys 2017等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领域主席,INFOCOM、WWW、SenSys、ICDCS、SECON、EWSN、IoTDI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兼任ACM中国图灵大会仪式委员会主席、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执委会秘书长。在JSAC、TON、TMC、TPDS等学术期刊和MobiCom、INFOCOM、SenSys、IPSN、ICNP、RTSS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统计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次。获得IEEE ICPADS 2010年会唯一最佳论文奖,指导学生获得IEEE ICPADS 2017最佳学生论文奖,INFOCOM 2016/2017杰出程序委员会委员。

最新动态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