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黄庆学忠实履行代表职责,积极提出议案建议,受到了人民网、山西日报等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现将媒体报道情况集中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精选对话:
问:太原理工大学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过去一年围绕“双一流”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黄庆学:2017年成功入围“双一流”。在“双一流”建设中,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双一流”为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化等“五大战略工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推动“双一流”建设。一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是一流人才培养。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作为“双一流”大学,就应该培养高端人才。太原理工大学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狠抓立德树人,我们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狠抓学生基础课学习质量的提升,成立了基础学院,对教师、学生、辅导员进行排队。通过这些改革实践,转变了学风、改进了教风、也促进了工作作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攀升。另外,我们狠抓特色专业建设。截止到2018年底,我们共有18个特色专业通过了ABE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国际高水平的工科专业认证,太原理工大学进入了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三是把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力往前推进。2018年我们的双创工作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通过夯实基础、强化专业特色和实施创新创业三方面共同推进,我们的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再一个,我们有很多推免的学生,原来选择到其他学校,现在有一半的推免学生选择留到我们学校继续深造,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在校生的认可。
第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太原理工大学坚持按照“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创新。
第三是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形成了三位院士带领三个一流学科推动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格局(我带领机械学科、谢克昌院士带领化工学科、金智新院士带领矿业学科),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引领等带领优青、杰青、长江等一批一流师资不懈奋进,为“双一流”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是推进国际化。国际化是我们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一个短板,我们必须得把它拉长,因为“双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这就必须得走国际化的道路。我们大力推进招收国际留学生,大力推进我们的学生到国外留学,同时我们也努力把国外的优秀师资请进来,每年有10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到我们这里开展教学、科研,我们也每年把150多名教师送出去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和培养,我们还与国外10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国际化方面,我们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问:2018年是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第一年,在这一年中,您在履职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黄庆学:2018年,我作为一名新代表,坚持深入基层,到基层企业、学校去调研和访谈,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并把大家的意见汇总起来,作为议案或者建议向大会提出。作为代表,一年来还是比较紧张、比较繁忙的,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争取把履职尽责各方面的工作做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划重点:
高等教育发展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做客人民网。在与网友就“高等教育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时,黄庆学建议,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黄庆学表示,高等教育发展与我们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中西部与东部比,还欠发达,还有差距。作为中西部高校的校长,我们深感压力巨大。他说,针对这一现状,一个是我们自身要刀刃向内、苦练内功,同时也希望国家在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我们更多指导和帮助。
双一流大学,就应该培养高端人才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作为‘双一流大学’,就应该培养高端人才。”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做客人民网演播厅,就“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如何培养一流人才”等,与网友展开了交流。
黄庆学介绍,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太原理工大学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狠抓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太原理工大学狠抓学生基础课学习质量的提升,成立了基础学院,对教师、学生、辅导员进行排队。通过这些改革实践,转变了学风,改进了教风,也促进了工作作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攀升。
狠抓特色专业建设。截止2018年底,太原理工大学共有18个特色专业通过了ABE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国际高水平的工科专业认证,太原理工大学进入了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
把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力往前推进。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双创工作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
黄庆学表示,通过夯实基础、强化专业特色和实施创新创业三方面共同推进,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培养质量实现了有效提升。随着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学校每年的招生分数也在持续上升。
“五大战略工程”推进“双一流”建设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太原理工大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化等‘五大战略工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推动‘双一流’建设。”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做客人民网演播厅,围绕“双一流”建设,与网友展开了交流。
黄庆学介绍,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成功入围“双一流”。“双一流”建设,首先是一流人才的培养。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作为“双一流”大学,就应该培养高端人才。太原理工大学通过夯实基础、强化专业特色、创新创业三方面共同推进,使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其次是推动科技创新。太原理工大学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创新。
第三是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形成了三位院士带领三个一流学科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格局。三位院士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引领等,带领包括杰青、优青、长江等一流师资队伍不懈奋进。
第四是推进国际化。“双一流”建设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就必须得走国际化道路。近年来,每年有10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到太原理工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学校每年也将150多名教师送出去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和培养,并且与国外10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深层次、全方位合作。
黄庆学表示,下一步,学校还要坚持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破解前进当中的困难、障碍,解放思想、大胆作为、勇于担当,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不辜负广大师生的期盼,在“双一流”建设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链接:http://sx.people.com.cn/GB/199333/391321/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14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在审议时提出,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财政部答复函称,他提出的意见“非常中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建设性。财政部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已在《报告》第29页倒数第6行,增加‘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
黄庆学拿着答复函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明确答复。这充分体现了财政部对代表建议的高度负责、对地方高校的高度重视,作为代表有满满的成就感。”他向记者介绍,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国家在配置资源方面地方高校跟中央直管高校还有很大差距。“地方高校承载着地方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培养都有重大意义,但是仅仅依靠学校自身和一个省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我提出国家在财力投入,特别是创新资源配置上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扶持力度,为我们建设好高水平的大学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
链接:http://sx.people.com.cn/n2/2019/0314/c189130-32735782.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14日)

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科研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表示,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内心无比振奋。对标报告提出的“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和我省的“新高地”建设,必须清醒认识对外开放的短板,下大决心以超常规举措推动山西国际化进程。
他说,太原理工大学作为立足山西、胸怀世界的“双一流”高校,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工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取得了可喜成效:入选“双一流”,开启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迈进的新征程;坚持国际化标准培养人才,推动18个专业通过ABET工程教育认证,跻身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每年派出150余名教师出国进修、引进百余名国际专家来校合作交流,留学生规模达到500人,占到了全省总数的一半以上;作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每年平均发表SCI论文1500余篇,并承担有多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建有2所海外孔子学院,与俄罗斯鲍曼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100余所大学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进入新时代,太原理工大学将以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主动担当、务实作为,勇于创新思路和模式,积极拓展培养一流人才的国际视野,不断增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山西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注入活力、贡献智慧、增添力量!”黄庆学说。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190313/278971.shtml
——摘编自《山西日报》(2019年3月13日)

3月10日,山西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确保我国更高水平的开放,积极建言,各抒己见。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黄庆学和王金南(右)代表在会议间隙交流。
链接:http://www.shanxi.gov.cn/yw/tpxw/201903/t20190311_521197.shtml
——摘编自山西省人民政府网(2019年3月11日)

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
志愿服务队伍42支,在“志愿中国”系统内注册志愿者28211人,注册率高达98%……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代表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了这张实践育人的亮丽名片:“抓好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拓展社会参与,让大学生们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
“我们通过育人资源整合优化,构建起全方位协同育人平台。”黄庆学代表介绍太原理工大学的做法,“一是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等,推动创新实践广泛开展,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二是加强学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培育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家国情怀,平均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集中队伍270支左右。”
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3/10/nw.D110000gmrb_20190310_3-01.htm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10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来自教育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在感到振奋和鼓舞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黄庆学:(建议)在协同创新中心,在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学科、长江学者等等这些资源配置上,应该考虑解决欠发达地区,中西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应该拿出时间表、路线图。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489515043804100&wfr=spider&for=pc
——摘编自CCTV新闻《朝闻天下》(2019年3月9日)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得靠啥?“必须是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的语气坚定。“无论是传统煤炭行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都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只有创新才能转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黄庆学的话引发全场共鸣。
“对我们资源型地区来说,要转型发展,要创新驱动,尤其要重视人才。”黄庆学说,要积极引进人才、有效激励人才、充分用好人才。
黄庆学同时建议,资源型地区往往也是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人才不能完全依靠引进,还应当注重引育结合,从而为转型发展提供长远支撑。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wb/20180309/83366.shtml
——摘编自《山西晚报》(2019年3月9日)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得靠啥?“必须是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的语气坚定。“无论是传统煤炭行业的改造提升,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都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只有创新才能转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链接:http://energy.people.com.cn/n1/2019/0308/c71661-30964611.html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3月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驰而不息、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亲自调研部署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彰显了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彰显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言必行、行必果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全国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说,“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190308/275686.shtml
——摘编自《山西日报》(2019年3月8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说,2018年我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报告部署的2019年工作任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们一定要狠抓落实,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做到奋发有为,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190306/274428.shtml
——摘编自《山西日报》(2019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