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校内通知
  • 智慧校园
  • 校园邮箱
  • English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理工要闻 >> 正文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理工要闻 >> 正文

理工要闻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朱景梓先生事迹及实物展陈育人基地”揭牌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座谈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05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文字/李国兴

10月31日上午,由机械工程学院主办的太原理工大学“朱景梓先生事迹及实物展陈育人基地”揭牌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座谈会在迎西校区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志华出席相关活动。朱景梓先生女儿朱培颖、女婿张国钧,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魏静教授,中国机械总院郑机所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文博研究员,山西省平遥减速器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闫焕景高工,原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任家骏教授,朱先生学生、原我校齿轮研究所所长王铁教授,原齿轮研究所实验员蒋志伟、秦旭平受邀参加相关活动。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机械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各科室、系部中心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王志华在讲话中指出,朱景梓先生生于1910年10月29日,刚刚度过他的115周年诞辰,在这样一个承载着缅怀与传承的特殊时刻,用育人基地揭牌这种方式向先生致敬,更具深意。他强调,朱先生作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泰斗,深耕教育科研一线45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齿轮传动研究室,在圆弧齿轮、少齿差行星传动等领域取得开拓性成果,用一生诠释了“瞄准需求、对标一流、敢为人先、兴工强国”的深刻内涵。他从五个方面对朱先生生平进行总结,一是自立自强:先生出身山东淄博寒门,凭借顽强毅力自学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专业;二是爱国爱党:先生与后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清华大学校长、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等同志参与组织“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体现了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赤子担当;三是躬身育人:先生的第一位研究生张光辉教授,在先生的指导下提出了我国独创的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设计理论,凭借这一成果与先生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奖,当时光明日报专门报道这对同时获奖的师生;四是科研报国:先生的创新性成果圆弧齿轮,时至今日仍是恶劣工况下必须采用的传动形式,荣获四项全国科学大会奖项,名字载入《中国科学家辞典》;五是师德楷模: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多次连夜坐着硬板火车往返北京,向教育部争取到300万元经费,为学校建起山西省第一个完整的力学与金属特性的测试中心。他强调,回顾先生一生,正如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伟长为先生题词:“耕耘一生、硕果累累”,也印证了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对先生的评价:“解放前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后孜孜不倦为新中国教育、科学事业献身”。他希望育人基地能成为沉浸式育人课堂,将朱先生“科研扎根实践、成果服务产业”的理念传承下去,为国家机械工程领域进步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在全场人员的共同见证下,校领导与嘉宾代表共同为 “朱景梓先生事迹及实物展陈育人基地”揭牌,标志着育人基地正式启用。

揭牌仪式后,王铁作为主讲人,带领在场领导、嘉宾及师生走进育人基地,现场介绍展陈内容。他首先围绕 10 块主题展板,结合 “生平简介、教学育人、科研成果、成果应用、硕果累累”五个版块,详细讲解朱景梓先生的人生历程与学术贡献;随后又聚焦基地内的8台核心设备,包括1台朱先生指导设计制造的摆动式机械加载锥齿轮试验台架、7台先生使用过的机床(其中上世纪30年代的格里森机床承载着民族工业、抗日烽火、产业内迁、院系合并的时代印记),以及展柜中1978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与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珍贵合影原件,收录朱先生生平事迹的《中国科学家机械科学辞典》、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雷天觉院士纪念先生的亲笔题赠实物,朱先生1954年主持设计的全球第一台齿数差为1的双曲柄式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减速器、圆弧齿轮等展品,通过实物背后的故事,生动展现朱先生“瞄准需求、敢为人先”的科研执着,让在场人员直观感受我国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历程。

座谈会上,朱先生的第一位研究生,1967年齿轮研究所第一届毕业研究生、原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原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光辉教授,朱先生1984级研究生、英国赫特福德大学陈永康教授,发来视频;朱先生的女儿、女婿,弟子、朋友,高校、院所、企业的代表,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发言。从家人的温情回忆,到同仁的并肩感悟,再到学生的学术传承、产业界的实践共鸣,与会人员更深刻地理解了朱先生一生践行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高贵品质。

“朱景梓先生事迹及实物展陈育人基地”是学校精心打造的科学家精神传承与人才培养重要平台,是传承朱景梓先生光荣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未来,机械工程学院将依托育人基地打造沉浸式育人课堂、构建全链条科学家精神传承体系、搭建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学生对接国家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政产学研用贯通式人才培养链条,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让“兴工强国”的初心在一代代理工学子中薪火相传。

初审:郎 宇

复审:郭 亮

终审:赵国俊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