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校内通知
  • 智慧校园
  • 校园邮箱
  • English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太原理工大学

大数据学院邀请国防科技大学郭得科教授、清华大学李丹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鲁力教授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源:大数据学院 作者:王利舟 审核/李灯熬

7月19日,大数据学院分别邀请国防科技大学郭得科教授、清华大学李丹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鲁力教授作学术讲座,这是“2018年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第8-10场讲座。报告由大数据学院院长李灯熬主持。报告会后,郭得科教授、李丹副教授、鲁力教授分别被授予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发展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郭得科应邀作了题为《布隆滤波器的理论与应用》的报告。布隆滤波器主要探讨集合、列表的问题,他主要从标准布隆滤波器,压缩布隆滤波器,计数布隆滤波器,键值对集合的表示,可逆布隆滤波器5个方面进行讲解。标准布隆滤波器主要应用于拼写检查与分布式网络缓存中;布隆滤波器既是一个数据结构也是一个信息,因而值得压缩优化;计数布隆滤波器便于去追踪处理数据的插入删除;键值对集合的表示,主要从基于哈希的近似计数,并行状态机等讲解;可逆布隆滤波器主要解决集合不同的问题。

李丹应邀作了题为《Light:高性能、全兼容的用户态网络协议栈》的报告。现代服务器的计算能力越来越高,网卡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传统的操作系统在处理大数据时已不堪重负。因为网卡的内容太小,CPU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数据的接收,而非针对数据的操作。他提出了一种用户态网络协议栈,不仅提升了在网络传输大数据时CPU的性能,还保留了传统操作系统的API,克服了传统的内核问题,随后讲解了新系统的具体实现。

鲁力应邀作了题为《无源无线感知系统》的报告。主要从结构与研究领域、能量的存储、能量管理、能量利用等角度讨论了限制无源感知系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他认为限制能量存储的主要原因是能量的转化效率过低以及能量来源广泛,限制能量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用于通讯的能量使用效率过低,限制能量利用的主要原因是元件功耗过高。鲁力以建筑结构体健康检测等三个系统为例,讲解了如何针对不同的能量,从能量收集、能量供应,能量载入(计算,感知,通信)等方面如何建立无源感知系统。

郭得科,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于2001年和2008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并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2016年获湖南省杰青、2014年获NSFC优秀青年基金、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杰出青年。目前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CCF普及工委会副主任、CCF会员与分部工委执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中心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移动计算等,主持20多项国家级课题,获得18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ACM/IEEE TON、IEEE JSAC、IEEE TC、IEEE TPDS、IEEE TKDE、INFOCOM、ICDCS等著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120多篇论文。在Dynamic Bloom Filters领域的研究成果被著名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开源平台Hadoop集成实现。

李丹,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月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入选201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奖励计划,获得2015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家专题)“软件定义的云数据中心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在所研究方向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包括CCF推荐的A类论文30余篇,论文被Google Scholar引用3000余次。曾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编委。

鲁力,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系统及安全、RFID技术。2000年和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任博士后研究员。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多个著名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和程序委员会成员。在权威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十余项国内专利授权和一项美国专利授权。合作译著了著名的密码学专著“Handbook of Applied Cryptography”,同时也是《数学大辞典》的编撰人员。

最新动态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