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校内通知
  • 智慧校园
  • 校园邮箱
  • English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理工要闻 >> 正文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理工要闻 >> 正文

理工要闻

太原理工大学

德懋水墨系国学 老树根深更著花----张世荣翰墨人生记

发布时间:2016-11-23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史文利 摄影/齐润生

“根深叶茂花自繁,姹紫嫣红又一春”……当初冬午后的暖阳静静地流淌在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身上时,我端坐在他的书房,随手翻阅他或清新宜人、或飘逸洒脱、或凝重俊逸的书法作品,风格古雅朴茂中宕以情远萧散,每件作品都透出一种淡淡的静逸。案头则整齐地摆放着《道德经》、《论语》、《四书之道》、《老子 庄子》、《宗教与人生》、《国学堂 国学溯源》、《道德经智慧全集》、《孔子传》、《关公故里》、《关公评传》、《习近平用典》等这样的典籍……墙上悬挂的一幅“根”的作品最引人注目:一个大字“根”,下面一行小字写道“埋在地下为枝叶、花果奉献终生而无怨无悔”,这也是张世荣先生从艺六十多年来的真实写照。他的书法作品同样也展现了他根一样的情怀、根一样的奉献。

“根深叶茂花自繁,姹紫嫣红又一春”……当初冬午后的暖阳静静地流淌在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身上时,我端坐在他的书房,随手翻阅他或清新宜人、或飘逸洒脱、或凝重俊逸的书法作品,风格古雅朴茂中宕以情远萧散,每件作品都透出一种淡淡的静逸。案头则整齐地摆放着《道德经》、《论语》、《四书之道》、《老子 庄子》、《宗教与人生》、《国学堂 国学溯源》、《道德经智慧全集》、《孔子传》、《关公故里》、《关公评传》、《习近平用典》等这样的典籍……墙上悬挂的一幅“根”的作品最引人注目:一个大字“根”,下面一行小字写道“埋在地下为枝叶、花果奉献终生而无怨无悔”,这也是张世荣先生从艺六十多年来的真实写照。他的书法作品同样也展现了他根一样的情怀、根一样的奉献。

0.jpg

一方笔砚 翰墨载道

张世荣先生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河东闻喜,从小雅好翰墨,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受乡风和家传的影响,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猎甚广,不仅对书论、书法史,对书法技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对中国历史、古典文学、诗词、美术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孜孜以求,从而奠定了自己丰厚的文化学养。他在山西书坛上,被公认为纯朴、诚厚之人,他散淡从容,心态平和,早年就结识了三晋书坛大家朱焰、徐文达、李之光、姚奠中、张颔等老前辈,在他们面前,张世荣以学生身份自居,请教多于交谈,这使他有机会得到这些书法大家的言传身授,并得以书艺日进。

数十寒窗苦笔耕,临池展卷寄真情。在先生的作品中,无不透出他的学识修养、艺术追求、才气睿智和灵性火花。他潜心研究书法作品六十余载,书擅多体,尤以隶与行草见长,笔力遒劲,意态舒展,或婉畅奔放,或洪迈古朴。其书法作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论为基础,以艺术的创造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唤醒沉睡的良知。作为山西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中央书画频道曾进行专访;作品曾参加国际、国内以及省市书法展览数十次;入刻《中国西王母万碑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荣获“世界铜奖艺术家”、“中国当代百名德艺双馨书法艺术家”、“全国著名老年书法家”等称号。出版《张世荣故乡情书法展集锦》、《张世荣书法集》、《张世荣书法小品选集》、《从艺六十年张世荣书法作品集》、《中华百年史诗行草书法欣赏》等。作品及传略入编《中华文艺传集》、《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老年诗书画名家作品集》、《世界当代书法作品选》等二十余部。

他追求书法艺术的“志道”“据德”“依仁”,又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年逾古稀,他坚持书法向优秀传统文化引归,以书法为载体弘扬国学,传播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张世荣先生更加坚定了用书法艺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灿烂不息,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传播普及国学知识,用中华文化丰厚的传承来滋养化育天下风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引导人心向上、向善、向美”成为了先生晚年的精神追求。他积数年心血汇集成一套《张世荣书法艺术作品》,其中《道德文化》专集是其首卷,由200多幅书法作品组成:简介先秦诸子,精选孔孟格言,诠释儒家经典,汇集名家论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张世荣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尊和自信,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出身于关公故里的他,从小就听父辈讲述关公的故事,对“浩然之气塞天地,忠义之行彻古今”的关公始终存有深厚的崇敬之心,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中的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忠义仁勇的“关公文化”为主题,精心创作了200余幅书法作品,弘扬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义”文化、关公精神,并结集成《关公文化》专集。随后,他又以梅兰竹菊及历代诗人咏百花诗为文,书写了200多幅作品,汇集成《百花文化》专集,以傲骨梅花香透雪、菊开九月淡春光、瘦竹持节扶摇上、空谷幽兰王者香的品性勉励众人。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美德,为了弘扬孝文化,古稀之年的他以个体修为、文化集萃、名家评论等栏目,书写收录了100余幅作品、“二十四孝”书艺图,结集成《孝文化》专集。

1.jpg2.jpg3.jpg4.jpg

一间陋室 唯德是路

恪守“唯德是路”、“笔墨载道”的张世荣先生书写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他的思想、境界、品格,在追求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他把“书以养性,非以求名利” 为座右铭,不断用作品播撒真善美。然书法是人品和学养支撑的艺术,书为心画。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一书中说“学术不过一技耳,然立品质为第一关头”。他的人品亦是让人称道。

张世荣先生的家在太原理工大学西区宿舍院里一座很不起眼的六层楼里,年近八旬的他每天都要爬五层高的楼,90年代初分的老房子在周遭林立的高楼中显得黯淡了很多。70多平米的屋里,朝阳、最大的一间用作了书房,狭小的房间里连转身都很困难,但书斋却有一个雅号“聆雨斋”,这是著名学者、书法家姚奠中老先生所题。

当初分房时,张世荣还是分房委员会委员,有职务上的便利,但他非但没有利用这种便利,反而把分到手的好房子让给了身患重病的同事。忆起二十年前的往事,老伴说,当时钥匙已经领上了,房间也打扫过一遍了,但得知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同事,家里老人也同时生病,一家人住在潮湿的一楼,提出调换申请没被批准时,便毫不犹豫地把条件很好的新房子让给了她。第二次有了调换房子的机会时,又把房子让给了一位癌症晚期的老师。所以,这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一住就是 20多年。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身为享誉三晋的知名书法家,他却固守着一名艺术家的风范与操守,面对名利,岿然不动。“落笔求真趣,高人是我师,不追时下俗,心境似春池”,他常常以此自勉。

在他简朴的家里,最时尚的家具便是几把仿古式椅子。说起椅子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他的《道德文化》书法作品在珠海展出前,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来家商谈有关书展事宜时,被家里的“寒酸”震惊了,没想到声名日隆的书法家竟然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回去后,立即寄来一套四件仿古式座椅。

他特别推崇老子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欣赏水的品性,清澈、透明、滋养万物。书法展现着张世荣先生的人格理想,只有超越功利的人格,才能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凭着道德的自由和自觉,他无私无畏地履行着自己的道德信仰。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梁东先生在《煤的品格 燃烧的韵致----贺张世荣书法作品集出版》中写道:张世荣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煤一般的品格……

6.jpg

一种情怀 老骥伏枥

他是我校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三晋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兰青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山西省教育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但严格来讲,他不是专业的书法家,真正的专业是采煤。大学毕业后,留到当时的山西矿业学院采矿系做学生管理工作,他带过的学生中,有省部级领导、中科院院士、国有大型企业老总,更有成百上千的煤矿矿长、总工程师。他还当过学校科研处科长,为学校科研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代表学校参加首届煤炭工业科技成果交易会,参展项目荣获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由于组织工作突出,展位还获得了一等奖。担任学校图书馆支部书记、副馆长时,建立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被评为省高校图书馆先进单位,受到国家教委表彰,同时,也被煤炭系统高校评为先进单位。此外,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认真负责,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深受校领导的肯定。

张世荣先生还是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成立、成长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山西煤炭系统书法家协会、省教育书法家协会和太原理工大学书画摄影家协会的缔造者,不遗余力地为书法爱好者服务,为书法事业的推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几十年的书法教育事业中,他春风化雨,奖掖后学,将自己的全部知识与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众多热爱书法的人们,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受到教育部表彰。山西省煤炭书法家协会挂牌成立后,为煤炭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他还在学校设立书法选修课,计入学分,首开煤炭系统高校先河。受培训的这批学员,后来几乎都成了山西煤炭系统的书法家,他们从矿井走向三晋大地的四面八方,以煤的品质继续散播着光和热。

在张世荣看来,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这个“无纸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把它丢弃,更要发扬光大。

他的书法作品,追求一定的主题意蕴。他认为自强不息的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010年,是山西提出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第一年,这一年也是他从艺六十周年,为了表示纪念,他举办了以“马艺文化”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展。“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等作品无不体现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马的风骨、百马雄风的壮志豪情,得到了当时省领导的重视。

5.jpg

2011年,为了宣传安全生产,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张世荣先生历时一年多创作了200多幅安全文化书法作品,参加了由“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下文的“山西省安全文化书法作品巡回展”。

作为德艺双馨的书法艺术家,他还利用自己在书坛的影响力和组织能力,不遗余力地推动山西省书法事业在国内外的传播和交流。2008年,为支持北京奥运会,也为了展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三晋文化,他不顾七十岁高龄,冒着酷暑,征集到山西省书法界126位名家的138件作品。当时,已经90多岁高龄的姚奠中、88岁高龄的张颔先生都为这次活动激情泼墨。作品先在山西展出,并结集成《山西名人书法作品集》,11月在北京举行了“迎奥运山西名人书法作品向中国奥委会捐赠仪式” ,当场捐赠了全部作品。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位官员说:“用文化这种形式支持奥运,这是第一家。”

无论是作为墨海弄潮儿的书法艺术家、甘为人梯的书法教育者、还是积极奉献社会的书法活动组织者,张世荣都充满激情、饱含热忱。如今虽年事已高,但他总是憋着一股劲,总想着为社会、为学校、为钟爱的书法事业再舞动翰墨、绘就丹青,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如今,我们漫步在美丽的校园,可曾想到,我们的校牌“太原理工大学”,还有“中西广场”、“清泽园”、“同泽会堂”、“矿业工程学院”等等,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字迹,都是出自张世荣先生之手。 十几年来,一代代的学子从太原理工大学校门走过,看到金光闪闪的毛体校牌,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的来历和那段承载着无数理工大人光荣与梦想的历史。

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 。张世荣先生常常勉励自己“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我的追求和希望还一直在路上,‘消逝昨天,过好今天,不空等明天’。我深深地理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我喜欢书法,就必须用手中的毛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传播出去,这样才无愧一生……”

“一生执教结煤缘,闲暇专注习砚田。老来倾情舞翰墨,方觉书道深且难。追慕古贤增新意,面对方家自汗颜。恨不朝夕勤面壁,宁将桑榆作童年。”

这就是这位古稀老人的翰墨人生路。

最新动态

热点阅读